杨家城即麟州故城,位于神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店塔镇杨家城村。据史料记载,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赫赫有名的杨家将祖籍就在麟州,五代晚期、后晋(公元936-946)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杨弘信(即杨宏信、杨信)...

查看更多
杨家城组成

杨家城简介

杨家城即麟州故城,位于神木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的店塔镇杨家城村。据史料记载,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赫赫有名的杨家将祖籍就在麟州,五代晚期、后晋(公元936-946)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杨弘信(即杨宏信、杨信)...

  杨家城在古代军事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为宋代抗击契丹、西夏的边防要塞。宋代名臣文彦博、范仲俺、司马光、韩琦等多次来此巡察,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范仲淹的《麟州秋词》最为人欣赏和熟悉。相传,城东南原有松树三棵,粗可二三人合抱,人称“神松”,今神木一名即由此而来;城西北临近悬崖处有水井两口,水井距窟野河床落差百余米,但井水常年不断,历史上杨家城虽屡遭围困,但始终不易攻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井水畅旺,无虑水源。

  麟州故城虽历经沧桑,人为、自然破坏比较严重,但该城的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都十分重要,它做为唐宋边关历史的载体,它对研究古代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神木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同年成立了群众文保小组。2002年县文管办会同市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调查、钻探、试掘,并出有报告。2003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4年文管办又会同省市考古研究所整理材料上报国家文物局推荐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第130次常务会议核定公布“麟州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楼

简介 : 除《宋史·夏国传》有记其名之外,范仲淹诗中的“城下羌山隔一流”和文彦博诗中的“偶题诗句在红楼”都为其证。而且在史料的原注文中也明示:楼在高城之上,高城是新秦古堡的西城墙。高城西边是百草坪。百草坪为原来新秦古堡西城墙外至屈野川山畔的一块地段。它不是屈野河西羌山梁上的“白草坪”。可见,红楼在位于新秦西城的高城之上,是坐东向西的一个大城楼。下无城门,是因为百草坪西边是断崖,无下山路。所以红楼的主要作用是观望。因此而筑高城之上,提高了它的瞭望视野。 近年,人们对红楼考证多多。不过所提位置多不符合古人布防之要。尽管有人引经据典说红楼有可能在“衙城”上,可是麟州城的衙城在东城西边,即那座被我们叫刺史府的官衙大殿所在的紫锦城。所谓衙城的制高点,就是官衙南边东西向民称马道墙的西头堠望(即瞭望台,民称“点将台”)。且马道墙延伸东西,不是衙城的西城墙。红楼是麟州西城上的城楼,说衙城那儿是红楼的位置,也不符合史籍记载。刺史府官衙大殿最早也在五代才建起的。州城最先的官衙在新秦古堡(州城的东城)内。“安史之乱”以后,州城连遭吐蕃破毁,最后一次在贞元十七年(801)“吐蕃陷麟州,杀刺史郭峰,夷其城郭,掠居人及党项部落而去”。之后,唐政府对边城加强了恢复与防护。元和年间,曾有过一段稳定时期,但吐蕃东侵未停。时,麟州已成唐朝北边重镇,因破毁严重,投入也大。筑高城,修城楼,当为必要。再经文、武、宣宗三朝,唐政府皇权下滑。可在这30多年时间内,麟州相对的比较安定。红楼的出现,应该不晚于此时。特别是后来张仪潮收复河湟以后,从河西走廊到今日的陇东和陕北,这一线边城一度都很平稳。 此外从古麟州的建筑布局来看,西城(包括紫锦城)区是五代初年才开始扩建出现的。刺史府前的马道墙(有人称其为衙城),具有两项作用:一是,它有把刺史府遮挡在东城和南瓮城都看不到的隐蔽作用。二是通过马道墙西头的堠望,可以随时了解东城和南瓮城的情况。可见刺史府南边的马道墙和堠望高台,防范的主要目标是东边和南边,而不是西边。马道墙不是城墙。如果红楼出现于马道墙,这与开初修红楼防范吐蕃东来的意图有违。 然而,到了宋代,宋夏对立,情况就变了。从有关资料看,这座城楼曾对西夏在军事上很有威慑作用。西夏讹庞专政后,每望到它,就觉着宋朝随时都似有人盯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再从红楼的规模说,这座城楼是麟州城最高大的标志性建筑物,所以凡到麟州来的宋朝文武大臣,都会登临此楼,文豪吟诗作赋;武将观察地形,拟订城防军备,红楼当为其官员们的活动所在。神宗熙宁间(1068—1077),麟州通判张咏诗《登麟州城楼》中有“高栏是夕攀”(夕乃太阳下山时,显然面西,高栏在城楼上)。可见,红楼高大。既然上有高栏可攀,也可以应该是两层,所以说,红楼是杨家城的标志性建筑物无疑。

来源 : 杨文岩,《古麟州与杨家将》,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