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庆历四年(1044)四月八日,有人一再上书,请求废置麟州建制,又有知并州(今山西太原)杨偕提议将麟州(今陕西神木北)治所迁徙到岚州(今山西炭县)放弃麟州而退黄河。还有人提议废除麟州埃寨、百胜寨、清寨堡等军事要塞。麟州是黄河东岸的重要门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守、是弃、是移,关系社稷安危,绝不可轻率从事。为了最后决策不致失误,仁宗决定派遣一向办事认真、敢于说真话的欧阳修赴河东路实地巡视考察,看个明白。
       欧阳修立即动身,日夜兼程到麟州他不顾千里劳顿之苦,"亲至河外相度利害",亲临寅河两岸,考察地形地貌,询问边将成卒,走访土豪百姓,结合当地风俗民情,权衡利弊得失,深谋守弃之计,经过一个多月深入的"调查了解"之后,于5月16日上奏了《论麟州事宜札子》,条陈其“利害措置之说,列为四议",一日辩众说,二日较存废,三日减寨卒,四日委土豪。其中说道:"(麟州)城池坚完,地形寫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以此而言,移废二说,未见其可。"他认为,"若麟州一议移废,则五寨势亦难存,兀尔州府便为孤垒,而自守不暇"。如果是那样,"是贼(西夏之敌)可以入据我城堡,耕牧我士田,夹河对岸,为其巢穴"。到那时,"沿河内郡,尽为边成,百姓涂炭,我失其民"。他建议保留麟州建制,选用地方土豪,招募地方土民,朝廷只需派兵勇两干,足以自守麟州。欧阳修最后强调说,此为“长久之谋,御边之策"。后来,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麟州,辅以黄河天险,使宋廷西部边防有了坚实保障。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不但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包括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