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

       张说(yuè)(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西晋司空张华后裔。

       张说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历任太子校书郎、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参与编修《三教珠英》。不肯诬陷魏元忠,流放钦州。神龙革命后,返回朝中,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兵二部侍郎、中书侍郎,加任弘文馆学士。拜相后,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贬为尚书左丞,拜中书令,册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出任相州刺史,迁岳州刺史。在宰相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转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时,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拜兵部尚书。讨平康愿子叛乱,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出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大学士,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脾气暴躁,生性贪财,遭到弹劾,罢官致仕。起为右丞相,累迁左丞相。

       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六十四岁,获赠太师,谥号文贞 。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成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旧唐书》,其中第九十七卷张说列传载:“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四月,胡贼康待宾率众反……时叛胡与党项连结,攻银城、连谷,以据仓粮,说统马步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之……说招集党项,复其居业。副使史献请因此诛党项,绝其翻动之计,说曰:‘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尽诛之,是逆天道也。’因奏置麟州,以安置党项余烬。”

        景云二年(711年),因不党附太平公主,以尚书左丞分司东都。开元初,先后任中书令、相州、岳州刺史、检校幽州(今北京市)都督。开元七年(719 )检校并州(今山西太原)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九年,统马步兵万人出合河关(在今山西兴县东北黄河东岸)掩击叛胡,并奏请置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安置党项。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十年(722年),兼知朔方军节度使(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北),往巡三受降城(均在今内蒙古黄河以北)及丰安、定远五城,处置兵马,奏罢边镇兵二十余万,遣回务农。又建议停止府兵到长安番上宿卫的制度,另召募壮士充当宿卫。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开始为募兵制所代替。十一年(72年),兼中书令,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设立五房,分掌庶政。十六年(728年)兼集贤殿学士。

        张说出将入相,尤长于文学,著有《张说之集》。张说曾三任宰弼,擅长文学,一生掌文学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颇有武略,可谓文武兼资。明于政体,改革不合时宜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故史家称赞他“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是推动“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